欢迎光临华东冶金地质勘查局综合地质大队

关于我们|给我留言|联系我们

栏目导航

脚步丈量转型之路——一名测绘新人在产业转型中的成长体悟

作者:董翔发布时间:2025-08-15点击数:64

推进地勘事业高质量发展,勘基业转型是大势所趋,机遇与挑战如潮涌来。探索测绘市场新方向,意味着新技能的重塑,要求我们一线职工必须跳出熟悉的舒适区,一点点拓展技术能力。刚接触新的测绘标准,过去凭经验就能拿捏的精度要求,现在得对着新规范里的条文反复推敲。白天在现场对着图纸捋流程,图纸晒得发脆,手指在上面划来划去,汗滴在纸角晕开墨痕,也得把每个步骤对应到规范条款里;晚上回到宿舍,对着桌上新旧两版规程,比对不同算法,眼睛盯着表格看久了发花,揉一揉接着算。那些“从零开始”的生涩,就在这一遍遍核对里磨了出来。

转型始于学习,成长源于实践。在郑蒲港项目,我是其他同事的“跟屁虫”,默默观察他们操作RTK、输入参数、核对坐标。从专业小白,到在他们教导下尝试作业——“长按等灯绿”“数据稳了再存”。然而,独自上手时仍状况频出,同事们总是安慰:“别急,多练就顺了。”为了克服丢三落四,我学着列清单,头天晚上逐项勾画,装车前请同事帮忙复核,终于堵住了疏漏的源头。

路是一步一步踩实的,失误过错是最严厉也最有效的老师。早期因记录混乱导致返工的经历刻骨铭心——本子上潦草的数据对不上点位,只能硬着头皮求助伙伴重测。这之后,我以团队中最为严谨的同事为榜样。她的数据表格清晰规范,点位号、经纬度、高程、备注等一目了然,手机里存满实用笔记。“好记性不如烂笔头,咱这活儿容不得马虎”,她的教导也成为了我的信条。我效仿她建立电子模板,现场拍照备份,数据管理从此步入正轨。

要把测绘新业务做精做实,团队合力远胜单枪匹马。在历阳镇测水渠,团队搭档展现出超乎寻常的利落与默契。我还在调仪器,她已核好下个点坐标并清晰指引;烈日下,她一个女同志扛标杆来回奔走,汗水浸透衣衫却毫无怨言。七月,轻山公园项目时我分身乏术,急需初始测量数据,她主动请缨,清晨五点即奔赴现场,独自在公园内奔波大半天。“数据测完啦,误差都在范围内,你放心”团队的力量与奉献精神深深烙印于心。

转型之路并非坦途,挫折感常伴左右。湖阳镇、乌溪镇数据反复对不上,坐在路边忍不住沮丧的我,得到了同事们的开导和鼓励。“我刚学那会儿更难搞,急不来,得熬。”“你看你现在,比来时快多了,上次复杂点位测的比我还准。”他们的话,如远处的灯塔,驱散迷茫。

如今每次到达新项目现场,少了初时的慌乱,多了份“心里有数”。可这“有数”是熬出来的。以前接传统项目,流程熟得闭着眼都能走;转型后碰上新任务,光前期对接就费了不少劲,怕漏了哪个细节,躺下了又爬起来翻笔记,琢磨着怎么把要求落到实处;第一次做国道测绘项目,还得学习植被覆盖率等生态指标,现在跟甲方沟通能随口报出关键指标,这从容背后,是当初拉着同事、对着需求清单,讨论到深夜的日子。

这段从“局外人”到渐入佳境的成长,正是三公司深化改革、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。公司摸着石头过河试探新市场,有了如今清晰的方向和成熟的团队,我们也跟着从“不会”到“会”,从“生涩”到“熟练”。

实践证明,转型的阵痛终将化为经验,从无到有的摸索更离不开团队的托举,这些支撑起我们在转型之路上坚定前行的底气。现在再接新项目,哪怕要求再复杂、工作再困难,心里也踏实——知道自己能沉下心琢磨,知道同事会搭把手帮忙,就不怕难。那些曾熬的夜、记满的笔记、跑酸的腿,都成了往前走的劲头,激励我们用更精准的脚步,探索更广阔的市场。地勘人嘛,干活哪有不费心思的?转型虽难,可这些实实在在的付出,扛过去就成了本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