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光临华东冶金地质勘查局综合地质大队

关于我们|给我留言|联系我们
《他山之石 可攻我玉》——赴浙江地勘局、江苏地矿局考察的启思

作者:华东冶金地质勘查局综合地质大队发布时间:2017-02-17点击数:1625

新春尹始,在局领导的率领下,参加了赴浙江地勘局、江苏地矿局的考察学习。本次考察学习规模大、层次高,对我个人来说深感机会难得,十分珍视考察整个过程和每项内容。

通过与浙江地勘局、江苏地矿局的交流,我们可以比较,在队伍规模和经济总量上,两局均在我局的2倍以上,但人均比值差距并不大,两局每千人的经济总量为11~13亿元之间,我局约为13亿元/千人。在直观数据的比较中,两局有很多方面具有明显优势:一、队伍规模不同。主要体现在人员总数上,以及各类注册人员、教授级高工、副高职称的占比高,新引进高校毕业生人数多。二、经济总量大。三、产业布局科学、门类齐全,适应市场需求。在大地质领域,拥有的资质覆盖广、等级高;服务能力强、范围广,占有的市场份额大。四、已经成熟并能够稳定发展的单位和企业多。五、在同行业中处于优势地位。国土及环保领域服务能力全面,在建设领域参与大型基础工程建设项目多,一些产业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。其他方面,还有科研及技改项目投入资金量大,环境改造及完善设施使经费多,等等。此外,我们还可以体会到,在职工的思想认识上、文化素质上、精神动力上存在着巨大的差距,决定着各自内生动力的强弱。

找出差距,但不应妄自菲薄。我们也有很多长处和优势是江、浙两局无可比拟和望尘莫及的——我们的找矿成果、财政投入比例、房产开发给广大职工带来的实惠,等。由于各省经济社会发展所处的阶段不同,我们仍可以争取地质找矿项目,在省内的多个成矿带立项、找矿,通过转让矿权获取收益,条件好的还可以开采、开发,我们有机会参与皖江经济带建设,这些机会都他们没有的。

学习,是为了更好地促进自身的发展,从而扬已之长、补齐短板。相对而言,江、浙两局优势的形成,与他们所处的区位、省内的政策、发展的机遇,以及所处的经济社会大环境因素密不可分;另一方面,财政保障不足、传统产业发展没有政策支持和现实条件支撑,因此,也是倒逼出来的。正反两方面的因素,使两局全面走向市场早,逐步形成了产业门类较为齐全的格局,在经济转型发展、产业结构调整、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进程中,他们是成功的先行者。

考察是一次“取经”的过程,目的是使我们的发展之路走得更稳、更快、更宽,实现地勘经济发展更具活力、队伍更富实力,促进全面发展迈向更高层次和水平。“成功不可复制”,但经验可以借鉴,本次考察学习体验了两局改革发展的全过程,内容丰富且具体。结合我们的实际工作,我的感悟和认识主要为以下六个方面。

一、依托实体发展地勘经济。浙江地勘局坚持“地质立局、人才兴局、科技强局、陆海统筹”,江苏地矿局以“局为单元、队为基础”,其发展过程中也经历过单位合并、产业重组,目的都是为了壮大综合性地勘单位的实力、增强专业公司的能力。依托实体发展地勘经济,无论从局层面还是队(公司)层面,两局与我们是一致的。

二、科学的体制、有效的机制激发了发展活力。两局的产业格局在大地质的框架下,不仅大而全,具体实施中进行了系统细致的划分,使管理细化。江苏一队所属的二级核算单位多达20个,产业的构架需要并且培养和造就了一批的懂管理会经营的人才,使管理体制就转化成了人才成长的机制。在内部,必然出现争先恐后的局面,这种机制下产生的动力是内生的,在自我激励下不断推动产业发展。

三、坚持市场导向是发展的永恒话题。市场是我们唯一的资源,也是用之不竭的资源。江、浙两局的经验再次证明,发展经济说白了就是“通过项目把钱挣回来”。我们有自己的经验和能力,不断争取新的项目,不仅能够加强市场建设、获得经济收益,还能煅练队伍、提升实力,这些都是财富,被我们取得了就是“财宝”。

四、积极探寻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。学习江、浙两局的经验,需要结合我们自身条件和实际情况。对于发展环境一致、产业基础相近的,有直接经验可借鉴的,“拿来主义”是捷径,既省时又省力,能够快速壮大自己;对于难以直接嫁接的经验,要客观分析,发现自身的长处和优势,找准存在的不足和弱项,有条件的及时修正和弥补,暂时不具备条件的,在发展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加强,尽快补齐短板。总之,在市场需求中找准发展和壮大的路径和方法就是“法宝”。

五、坚持发展新产业、耐心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。面对地学领域、工程建设领域、环境领域,有些方面我们有资质限制,涉入不深,但从人员的技术力量来说,承担相关项目是有条件的,只要有合适的领头人,坚持3~5年的历练,就可以发展为新的产业或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。

六、加强经营管理者队伍建设。“人心齐、泰山移”,一支数量充足、结构合理、素质优良的经营管理人才队伍,决定着产业的兴衰。只有专业技术人员都能树立依靠市场谋发展的意识,尤其是经营人员具有高度的市场敏感性,才能更高强度地参与市场,市场的开放性对于经营者是具体的、直接的,可以形成与产业实体能力的有效对接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汪国际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2017年2月14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