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光临华东冶金地质勘查局综合地质大队

关于我们|给我留言|联系我们
《关于综合性地勘单位未来改革发展的几点思考》——考察浙江、江苏地矿局的启示

作者:华东冶金地质勘查局综合地质大队发布时间:2017-02-17点击数:9002

关于综合性地勘单位未来改革发展的几点思考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——考察浙江、江苏地矿局的启示
综合地质大队队长  李华
      2月6日至10日,华冶局组织局属地勘单位和相关处室负责人一行39人,历时四天半对江苏、浙江省地勘局部分地勘单位进行考察调研。此次调研,使我开阔了视野,增长了见识,理清了思路,启迪了思想,可以说是“精神为之一振,耳目为之一新”,调研后,深感华冶局与江浙两局相比,情况各异、发展相对滞后。主要体现在人才的差距、思想的差距、经济实力的差距。面对我省地勘单位下一步分类改革转型升级,我们不能只是临渊羡鱼、妄自菲薄,而是要退而结网、奋起直追。
      一、地勘单位传统职能的转变
      自从上世纪五十年代成立地质队以来,地质队的主要职能是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资源保障的地质找矿为主,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社会经济发展环境的变化,国家和社会对地质队的要求有了明显的改变,现在地质队的职能主要分为三个方面:
      (一)传统地质工作:这是地质立队的基础,是我们的老本行;是地质队传统公益职能的载体。
      (二)大地质工作:1.公益性地质工作:政府在地灾治理、环境地质、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需要。2.社会地质工作:工程地质、水文地质、城市地质、农业地质、地质灾害防治、矿山整治、旅游地质、海洋地质等。
      (三)地质延伸产业:基础工程施工、地质测绘、城市地下管廊建设、隧道工程、深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等。
      在传统地质找矿方面,我们华冶局与浙江省、江苏省相比有着明显的优势。在“十二五”期间及近几年地质找矿成果转让收益上,浙江省、江苏省两局这方面的收益仅有不足5000万元,跟我局是无法相比的,这也与江浙两省资源量较小有关。但是在大地质以及地质延伸产业方面,江浙两局通过这几年的探索已走出了一条与“政府需要,市场需求”相适应的新路子,这是地质队当前和今后谋求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,也正是我们需要学习和借鉴的地方。
      浙江省地勘局第七地质队2016年收入14亿元,利润5100万元,利润率3.64%。江苏省地矿局第一地质大队2016年收入5亿元,利润2100万元,利润率4.2%。他们近几年在所在地城市相继成立应急救援中心、地质灾害防治中心、工程地质、水文地质海洋地质等院所,以适应政府对灾害地质、海洋地质、生态文明建设等需要,努力拓宽地质队公益性事业单位公益属性,当好当地政府和国土部门的参谋和助手,以积极的姿态融入到地方经济建设当中,为政府分忧解难,产业的发展切合政府的需要,发展的思路是超前的、务实的。
       二、地勘单位今后职能定位
      综合地勘单位今后工作怎么做?要做我们地质队能做的。从地质队专业技能讲,对岩土、空气、地下水、深浅地热的了解是我们专长,应该朝我们熟悉的行业发挥特长和优势。考察期间,同行们常讲的一句话就是:江浙的今天就是我们安徽的明天。江浙地处沿海,经济发展程度比较高,同时对人类生存的地球的空气污染、地下水、地质灾害的防治要求比较高,于是他们顺势而为,主动与地方政府联动,成立地质灾害防治中心和应急救援中心,充分拓宽地质队的公益职能,同时成立了工程地质、水文地质、海洋地质调查院,顺应企业、社会对地质队的要求,加强矿山企业污染整治,以适应社会的需求,找准地质队的定位,为地质队转型升级拓展生存发展空间。
      2016年,浙江地勘局紧盯G20峰会、浙江省市重点工程项目,当年完成地质灾害评估8000多项,灾害治理300多个, 地灾设计1600多项。污水防治方面:参与全省防洪水、保供水26个课题、完成宁波余姚市256个项目环保样品的测试、河姆渡全新世地质申遗工作,参与地质灾害预防预测200多人次。
     地质队怎么改?我认为主要是遵循政府和社会的需求为导向。浙江地矿局工作意识超前,恰恰抓住了这一点。他们顺应了政府和社会的需要,加强服务意识,服务政府、服务企业、服务社会,充分发挥新时期政府赋予地质队新的公益职能,务实创新,值得我们学习借鉴。
      三、地质队改革的原因、目的和应遵循的原则
    (一)改革的根本原因:地质队适应新形势下政府和社会对地勘单位的职能转变。
    (二)改革的目的:让地质队在未来的转企建制中更好的生存和发展。
    (三)改革应遵循的原则:积极、稳妥、扎实、不添乱。
     积极稳妥地推进地勘单位事转企的步伐,做好前期调研摸底工作,在地勘单位事企混合运行的当下,本着对外低调,积极向省政府汇报地勘单位的特殊性、复杂性,寻求政府的支持和政策上的扶助。对内要务实拼搏,韬光养晦,练好内功,按企业化要求运行。按安徽省政策从2015年开始三年过渡期,2018年以后逐步实施的原则,用时间倒逼机制,稳健实施,扎实推进。
      四、下一步怎么做
      从浙江、江苏地矿局局史、队史情况看,我们华冶局与之相比,起跑线是相同的,但是这几年的发展拉开了差距,我们应该用浙江省的“四千”精神,结合各自单位的实际,有思想、见行动,坚持“开放、务实”的工作作风,以效益为中心,坚持地质立队不动摇,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不放松,摸清家底,绘制蓝图,拉高标杆、增强信心,撸起袖子干起来,一张蓝图绘到底。
      (一)加大地勘单位转型升级的宣传。以这次江、浙两省考察为契机,抓落实,见行动。从2016年我队开展的“地勘单位转型发展,我们怎么办?”的调查问卷情况看,情况不容乐观,单位大部分职工期望改革,但是对改革顾虑重重,50%左右的职工对单位改革降低收入、自身不能适应改革需要,有畏首畏尾情结,究其原因,还是这几年大锅饭吃惯了,全额拨款让一部分同志安于现状、不思进取,“软、懒、散、等、靠、要”的思想严重,又身无长技,害怕改革触及他们切身利益,已不适应社会市场的需要。但是,2014年安徽省政府222号文和2016年省财政厅695号文已经明确了我省地勘单位下一步改革的总体目标和时间表,地勘事业单位的改革趋势不可逆转,未来地勘单位企业化是必由之路,我们必须要加大改革宣传力度,消除幻想,从现在开始变压力为动力,脚踏实地,沉下身子,积极应对。
      (二)坚持地质立队不动摇。地质找矿是目前地质队的根本,是话语权的载体,我队目前有三个矿权在运作,龙山深部及外围找矿续作项目,铜陵荷花山铅锌银矿续作项目,这两个矿权都有望达到大型规模,必须抓紧时间,认真按照省厅专家要求去做,确保项目任务完成,实现找矿突破。
      (三)人才强局(队)。从考察情况看,浙江省地勘局各类技术人员2497人,占职工总数69%,正高职教授98人;江苏省地矿局各类技术人员2780名,占职工总数65%,正高职教授45人,高级工程师494人,注册岩土工程师97人。我局职工队伍状况相形见拙,职工队伍年龄结构老化,知识结构参差不齐,资质状况较少、等级较低。人才,尤其是大地质领域领军人才、专业技术、管理人才是我局必须要下大力气引进招聘。只有有了人才,资质申领、升级拓宽才有保障,项目才能做好,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,为市场经济打下良好的基础。
     (四)激励机制。目前,地勘单位事企混合运行,界限模糊,我们不能用事业单位的性质捆住我们自己的手脚,而要按地勘单位事转企的思路去开拓市场,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,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,求生存、谋发展。否则,一旦地勘单位事转企,我们地勘单位如何适应市场需求,其前途命运堪忧。
地勘单位需要地质“三光荣”精神,我们应该树立岗位成才,乐于奉献的精神,但是更应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,再乐于奉献的人也有物质需求,让走在改革前面的人享受改革的回报,也是地质管理者的职责。根据队情、局情,探索调动广大地质人的工作积极性、创造性,因势利导,绕过目前体制障碍,制定内部激励政策,积极引进各类地勘单位现时适用人才,留住人才,强化内部管理,是我队当务之急。
     (五)以市场为导向,以效益为中心,以队为基础,差异化经营,突出产业发展特色。浙江、江苏地矿局属各队经过近几年的市场历练,形成各自特色产业,基本上是一个队以一个主体产业为主,如:浙江第一地质大队,仅工程勘察一项就4~5亿元/年,浙江测绘院年均产值2.5亿元。一个地勘单位依托一个主导产业,整合队属各类资源,做大做强。我局各队现有产业格局业已基本形成。尤其是“大地质”领域的产业架构已有雏形,我们应该在认真做好传统产业的同时,加大“大地质”产业的市场开拓力度,解放思想“有为才能有位”,放下思想包袱,抛开事业单位的性质,不争论,唯有发展才是硬道理,借助分类改革契机,克服小富即安的小农经济思想,向江浙两省地矿局学习,顺势而为,乘势而上,勇攀高峰。把差距变成发展的动力,不为失败找理由,只为成功找办法,努力提升地勘单位整体经济实力,为努力实现富民强队的目标而奋斗。

2017年2月15日